文物保護工作的16字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
一、什么是文物活化
歷史建筑具有歷史、社會、建筑及美學的價值。如何在文物保育和持續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香港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它在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的運作模式、制度保障、資金保證、公眾參與社會影響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本。
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
“活化”,其實意味著要因地制宜地對文物建筑進行保護,賦予其自我的造血功能,在合理的利用中獲得新的生命。
香港藍屋建筑群
所謂“活化”即是為歷史建筑尋找新的生命、新的用途,強調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
二、古建筑活動利用的誤區
合理利用或者“活化”,并不等同于拆遷翻新重建。
在許多地方盛行的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或者放棄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而大造仿古建筑等行為,都違背了“活化”的本意,是對文物本身的盲目破壞。
合理利用或者“活化”
其次必須對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進行縝密的制度設計和接地氣的操作性指導,防止監管缺位或者監管越位。
香港的“活化”計劃中,政府首先對所有的建筑項目都進行了遴選,劃分出不同的級別分批分期地向社會公布,然后主要與非營利性機構合作,同時對建筑“活化”后的功能進行了明確規范,強調其服務大眾的公益性、文化性。而政府資金的申請與撥付都有嚴格的流程。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參考的成功經驗。
石屋通過“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得以活化
其實古老建筑的“活化”,在世界各國都有探索。以英國為例,為了保護名人故居,在倫敦、利物浦、伯明翰、愛丁堡、曼切斯特等大城市,政府設有專門的名人藍牌,這些藍牌上面的英文明確地標寫著名人的生卒年月、身份與職業以及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卓越貢獻。英國政府規定,凡是掛了藍牌的房屋,一律不得拆除或改建。大多數依舊由原來的房主擁有,房主不得隨意進行改動,但有責任進行定期維修。這些名人故居附近的建筑環境,也規定都不能隨便改動。
英國名人故居指示牌
中國的古村落承載著我們失落的農耕文明和悠悠的鄉情,其保護需要的正是類似的“活化”計劃。目前統計的2555個傳統村落中有11000多處為一般性的不可移動文物,其中6600多處是私人產權的傳統民居。它們的絕大部分保護狀況比較差,破敗不堪岌岌可危。有的古民居已經被許多私人或者機構私下購買,任意改造成為個人的私產。
篁嶺古村
大多數的古村落中的古民居既沒有足夠的財政補助渠道,也沒有足夠的社會資金進入。如何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采取更多的社會募集方式,使這些村落在保護維修的同時,實現功能的更新與再造,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疑難雜癥”。
高平北蘇莊古村
合理利用或者“活化”,顯然就是比單純的保護更為復雜的要求。如果說保護和搶救,重在捍衛文物建筑的生存,如同解決我們的基本溫飽;而利用,重在使其不再孤芳自賞,融入百姓的生活,發揮其春風化雨的功能,如同我們在解決溫飽之后自然萌生的文化需求,而這才是所有的文物建筑實現歷久彌新的根本之途。
中國傳統古村落
高平北蘇莊古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落,這里村民的覺悟真高,為了讓更多的世人了解這里,都自覺地加入到宣傳自己宣傳北蘇莊古村落的行列當中,共同為發展出力。
三、 古建筑活化利用案例_美荷樓_舊建筑活化
位于香港九龍深水埗區的“美荷樓”建于1954年,當時是用來安置受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影響的災民的。
當年老屋邨的代表
2013年通過“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計劃被改建成有129個房間的青年旅舍,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入住。
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
與之共同建立的還有“美荷樓舊居民網絡”和免費開放的“美荷樓生活館”,可以讓香港市民及外地游客聆聽老居民的口述歷史,了解香港公共屋邨的由來及變遷。
1、古建筑活化利用_YHA美荷樓青年旅舍
香港美荷樓青年旅舍 (YHA Mei Ho House Youth Hostel)是一家具有國際水平的青年旅社,是貫通新舊的代表,從早期的徙置大廈活化成為如今獨具特色的青旅酒店。
有形建筑與無形人文精神——美荷樓
經過4年的時間,留下歲月斑駁痕跡的美荷樓竟搖身一變成了顏色鮮艷的橙色旅舍,更是集住宿、展覽、文化交流與歷史保育于一身,已然成為了香港深水埗區內的文化新地標。
香港美荷樓青年旅舍
美荷樓青年旅舍匯聚了先進設備、設施與獨特文化及傳統,將為旅客帶來無可比擬的住宿體驗。
美荷樓青年旅舍
旅社內設美荷樓生活館,為旅客展示深水埗區昔日的小區歷史,及香港1950至70年代的生活習慣以至早期的公屋面貌。
古建筑活化
同時,美荷樓青年旅舍還設有多個偌大的公共空間、露天用餐區、懷舊冰室,為您帶來優雅與趣味享受。
懷古情懷
隨著旅社的落成并受到市民熱烈歡迎,顯示有創意地將歷史建筑“活化”并注入新生命的保育方式,是市民大眾所喜愛的。
歷史建筑“活化”
2、古建筑活化利用_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是第一間由香港YHA青年旅舍協會設立及管理的公屋博物館,旨在通過對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教育及展覽,展示1950年代起香港的社區發展、生活環境變化和人文面貌。
美荷樓生活館
活化團隊在挖掘其歷史內涵的同時希望發揮其更深層次的社會功能,帶領更多人延續那段來自各地的居民共住、鄰里互助的歷史記憶,同時發揮著遺產教育傳播功能。
香港公屋發展歷程
美荷樓生活館對公眾免費開放,館內有浴室、衛生間、雜貨店及居住單位的復制場景,以及超過1200件藏品和40多段口述歷史,了解“屋邨仔”成長背景。
了解“屋邨仔”成長背景
美荷樓生活館住宅單元模擬展示,居民運用閣仔、兩格床、帆布床的生活小智慧
一物多用的居民生活小智慧
展覽以四十多個口述歷史個案為基礎,輔以居民過去生活所使用的老物件,重現了昔日徙置大廈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點滴。
口述歷史與舊物件
而游客們則可以通過這一篇篇居民生活的故事和片段,投入當時那一代人的故事里,去體現并回味著那個年代的內在情懷。
結合現代科技展示的“時光隧道”
因為這樣的“化腐朽為神奇”,“美荷樓”項目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度的“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誠然,建筑實體的修繕與保護很重要,其中有對于建筑歷史價值的判斷與取舍,但建筑的活化保育遠不止于此。
通過對歷史建筑的再使用、運營、管理,保育社區、社群聯系,是歷史建筑得以可持續生存發展,留住記憶,再煥新生的重要一環。
電話:13715142716
傳真:0755-33914311
郵箱:407636415@qq.com
地址: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辦民治大道325號(東邊商務大樓)11層1188房